酒大黄茯苓半夏石斛功效(大黄和茯苓一起用吗)

admin 154 0

上百个中医常用、常考中药学药物功效汇总!一定要背会!

中药学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一门基础学科,是广大医学考生最头疼的科目。中药学以A1和B型题为主,考试内容以功效、主治、用量和药物对比为主,因此熟记药物功效是学习中药的基础,现将常考的药物功效汇总如下,希望在后期的学习中对大家有帮助。

赠送大家一句话: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同时,中药学对于各位医生来讲也是很重要的,以下内容希望能帮到大家!

1.麻黄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2.桂枝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

3.紫苏功效: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4.生姜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5.香薷功效: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6.荆芥功效: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7.防风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8.羌活功效: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9.白芷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10.细辛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11.藁本功效: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12.苍耳子功效: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13.辛夷功效:发散风寒,通鼻窍。

1.薄荷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2.牛蒡子功效: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散肿。

3.蝉蜕功效: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4.桑叶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5.菊花功效: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6.蔓荆子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7.柴胡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8.升麻功效: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9.葛根功效: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清热泻火药

1.石膏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返槐郑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2.知母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3.芦根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4.天花粉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5.淡竹叶功效: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6.栀子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7.夏枯草功效:清热泻火,明漏颂目,散结消肿。

8.决明子功效: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清热燥湿药

1.黄芩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2.黄连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3.黄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

4.龙胆草功效: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5.苦参功效: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清热解毒药

1.金银花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2.连翘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3.穿心莲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

4.大青叶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5.板蓝根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6.青黛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

7.贯众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8.蒲公英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

9.白头翁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10.土茯苓功效: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11.鱼腥草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12.射干功效: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13.山豆根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14.马勃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止血。

清热凉血药

1.生地黄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2.玄参功效: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

3.牡丹皮功效明册: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4.赤芍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5.紫草功效: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6.水牛角功效:清热凉血,解毒,定惊。

清虚热药

1.青蒿功效: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

2.白薇功效: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3.地骨皮功效: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生津止渴。

攻下药

1.大黄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2.芒硝功效: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

润下药

1.火麻仁功效:润肠通便。

2.郁李仁功效: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3.松子仁功效:润肠通便,润肺止咳。

峻下逐水药

1.甘遂功效: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2.大戟功效: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3.芫花功效:泻水逐饮,祛痰止咳,杀虫疗疮。

4.牵牛子功效:泻下逐水,去积杀虫。

5.巴豆功效: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外用蚀疮。

祛风寒湿药

1.独活功效:祛风湿,止痛,解表。

2.威灵仙功效:祛风湿,通络止痛,消骨鲠。

3.川乌功效:祛风湿,温经止痛。

4.蕲蛇功效:祛风,通络,止痉。

5.木瓜功效:舒筋活络,和胃化湿。

祛风湿热药

1.秦艽功效:祛风湿,通络止痛,退虚热,清湿热。

2.防己功效: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祛风湿强筋骨药

1.五加皮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

2.桑寄生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3.狗脊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

化湿药

1.藿香功效:化湿,止呕,解暑。

2.佩兰功效:化湿,解暑。

3.苍术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4.厚朴功效: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5.砂仁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

利水消肿药

1.茯苓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2.薏苡仁功效: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3.猪苓功效:利水渗湿。

4.泽泻功效:利水渗湿,泄热。

利尿通淋药

1.车前子功效: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

2.滑石功效:利水通淋,医'学教育网|整理清热解暑,收湿敛疮。

3.通草功效:利尿通淋,通气下乳。

4.石韦功效: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5.地肤子功效:利尿通淋,清热利湿,止痒。

6.海金沙功效:利尿通淋,止痛。

利湿退黄药

1.茵陈功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2.金钱草功效: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3.虎杖功效: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泻热通便。

温里药

1.附子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2.干姜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3.肉桂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引火归原。

4.吴茱萸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5.小茴香功效: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6.丁香功效: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7.花椒功效: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理气药

1.陈皮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2.青皮功效: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3.枳实功效:破气消积,化痰除痞。此外,本品尚可治脏器下垂病症。

4.木香功效: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5.沉香功效: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

6.川楝子功效:行气止痛,杀虫。

7.乌药功效: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8.香附功效: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

消食药

1.山楂功效: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2.神曲功效:消食和胃。

3.麦芽功效:消食健胃,回乳消胀,疏肝解郁。

4.莱菔子功效: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5.鸡内金功效:消食健胃,涩精止遗。

驱虫药

1槟榔功效: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

凉血止血药

1.小蓟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2.大蓟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3.地榆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4.槐花功效: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5.侧柏叶功效: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

6.白茅根功效: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

化瘀止血药

1.三七功效: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2.茜草功效: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3.蒲黄功效:止血,化瘀,利尿。

收敛止血药

1.白及功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2.仙鹤草功效:收敛止血,止痢,截疟,补虚。

3.血余炭功效:收敛止血,化瘀利尿。

温经止血药

1.艾叶功效: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

2.炮姜功效: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活血化瘀药

1.川芎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2.延胡索功效:活血,行气,止痛。

3.郁金功效: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

4.姜黄功效: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5.乳香功效: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

6.没药功效: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活血调经药

1.丹参功效: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

2.红花功效: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3.桃仁功效: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4.益母草功效: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5.牛膝功效: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

6.鸡血藤功效:行血补血,调经,舒筋活络。

7.王不留行功效:活血通经,下乳消痈,利尿通淋。

8.泽兰功效: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破血消症药

1.莪术功效: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2.三棱功效: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温化寒痰药

1.半夏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2.天南星功效:燥湿化痰,医'学教育网|整理祛风解痉;外用散结消肿。

3.白前功效:降气化痰。

清化热痰药

1.川贝母功效: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2.浙贝母功效:清热化痰,散结消痈。

3.瓜萎功效: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

4.竹茹功效: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凉血止血。

5.前胡功效:降气化痰,疏散风热。

6.桔梗功效: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止咳平喘药

1.苦杏仁功效: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2.紫苏子功效: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3.百部功效:润肺止咳,杀虫灭虱。

4.桑白皮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5.葶苈子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6.白果功效:敛肺化痰定喘,止带缩尿。

重镇安神药

1.朱砂功效:清心镇惊,安神解毒。

2.磁石功效: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3.龙骨功效: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4.琥珀功效:镇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

养心安神药

1.酸枣仁功效:养心益肝,安神,敛汗,生津。

2.柏子仁功效: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3.合欢皮功效:解郁安神,活血消肿。

4.远志功效: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肿。

平抑肝阳药

1.石决明功效: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2.珍珠母功效:平肝潜阳,清肝明目,镇惊安神。

3.牡蛎功效:重镇安神,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4.代赭石功效: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息风止痉药

1.羚羊角功效: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2.牛黄功效:化痰开窍,凉肝息风,清热解毒。

3.珍珠功效:安神定惊,明目消翳,解毒生肌。

4.钩藤功效:清热平肝,息风定惊。

5.天麻功效: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开窍药

1.麝香功效: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催生下胎。

2.冰片功效: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3.苏合香功效:开窍醒神,辟秽,止痛。

4.石菖蒲功效:开窍醒神,化湿和胃,宁神益志。

补气药

1.人参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增智。

2.西洋参功效: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3.党参功效:补脾肺气,补血,生津。

4.太子参功效:补气健脾,生津润肺。

5.黄芪功效: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

6.白术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7.山药功效: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8.甘草功效: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补阳药

1.鹿茸功效: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2.紫河车功效:补肾益精,养血益气。

3.淫羊藿功效:补肾壮阳,祛风除湿。

4.巴戟天功效:补肾助阳,祛风除湿。

5.益智仁功效:暖肾固精缩尿,温脾开胃摄唾。

6.杜仲功效: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7.续断功效: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止血安胎,疗伤续折。

8.肉苁蓉功效:补肾助阳,润肠通便。

9.补骨脂功效: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

补血药

1.当归功效: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

2.熟地黄功效:补血养阴,填精益髓。

3.白芍功效: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4.阿胶功效:补血,滋阴,润肺,止血。

5.何首乌功效:制用:补益精血,固肾乌须。生用:解毒,截疟,润肠通便。

补阴药

1.北沙参功效: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2.南沙参功效:养阴清肺,益胃生津,补气,化痰。

3.百合功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4.麦冬功效: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5.天冬功效:养阴润燥,清肺生津。

6.石斛功效:益胃生津,滋阴清热。

7.玉竹功效: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8.黄精功效: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

9.枸杞子功效: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10.墨旱莲功效:滋补肝肾,凉血止血。

11.女贞子功效:滋补肝肾,乌须明目。

12.龟甲功效: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

13.鳖甲功效: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

固表止汗药

1.麻黄根功效:固表止汗。

2.浮小麦功效:固表止汗,益气,除热。

敛肺涩肠药

1.五味子功效: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2.乌梅功效: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安蛔止痛,生津止渴。

3.五倍子功效:敛肺降火,止咳止汗,涩肠止泻,固精止遗,收敛止血,收湿敛疮。

4.诃子功效:涩肠止泻,敛肺止咳,利咽开音。

5.肉豆蔻功效:涩肠止泻,温中行气。

6.赤石脂功效: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敛疮生肌。

固精缩尿止带药

1.山茱萸功效: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2.桑螵蛸功效:固精缩尿,补肾助阳。

3.海螵蛸功效:固精止带,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

5.莲子功效:益肾固精,补脾止泻,止带,养心安神。

攻毒杀虫止痒药

1.雄黄功效:解毒,杀虫,祛痰截疟。

2.硫黄功效:外用解毒杀虫止痒,内服补火助阳通便。

中药药性口诀,几百种常见中药总结,性味、分类、功效最全汇总

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正邪斗争,导致阴阳气血偏盛偏衰或脏腑经络机能失常的结果。故中药的治疗作用,主要是扶正驱邪、消除病因、纠正紊散悔乱的脏腑气机及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现象,恢复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功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中药很独特,就像人一样,有它自己的行走方式 。有的药往上升,有的药往下降;有的药走五脏,有的药走四肢;有的走上焦,有的走中焦,有的走下焦……都不同。到底它的行走方式对药效有什么影响,又有哪些不同的行走方式,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西方的物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向量”,比如力,有大小、有方向。中药也与此类似。大小就相当于药物的性质,而方向则意味着这味药物到人体后会怎么走、到哪里去。这就涉及升降浮沉和归经的问题。

止痛之最———元胡

止血之最———三七

补阳之最———鹿茸

补阴之最———女贞子

降气之最———冲如正沉香

生津之最———石斛

温痰之最———半夏

平肝之最———羚羊角

退黄之最———茵陈

祛风之最———独活

安神之最———枣仁

温里之最———附子

补血之最———当归

补脾之最———山药

消食之最———神曲

清痰之最———贝母

辛凉之最———薄荷

攻下之最———大黄

凉血之最———犀角

理气之最———枳实

清热之最———石膏

泻火之最———黄连

舒肝之最———郁金

活血之最———丹参

补气之最———人参

水渗湿之最———茯苓

清热解毒之最———银花

芳香化湿之最———藿香

芳香开窍之最———麝香

重镇安神之最———朱砂利

1.甘遂甘寒,破症消痰,面浮蛊胀,利水能安。

2.大戟甘寒,消水利便,腹胀症坚,其功瞑眩。

3.芫花寒苦,能消胀蛊,利水泻湿,止咳痰吐。

4.商陆辛甘,赤白各异,赤者消风,白利水气。

5.海藻咸寒,消瘿散疬,除胀破症,利水痛闭。

6.牵牛苦寒,利水消肿,蛊胀痃癖,散滞除壅。

7.葶苈辛苦,利水消肿,痰嗽症瘕,治喘肺痈。

8.瞿麦辛寒,专治淋病,且能堕胎,通经立应。

9.三棱味苦,利血消癖,气滞作痛,虚者当忌。

10.五灵味甘,血痢腹痛,止血用炒,行血用生。

11.莪术温苦,善破痃癖,止渴消淤,通经最宜。

13.蒲黄味甘,逐瘀止崩,补血须炒,破血用生。

14.苏木甘咸,能行积血,产后月经,兼治扑跌。

15.桃仁甘寒,能润大肠,通经破瘀,血瘕堪尝。

16.姜黄味辛,消痈破血,心腹结痛,下气最捷。

17.郁金味苦,破血生肌,血淋溺血,郁结能舒。

18.金银花甘,疗痈无对,未成则散,已成则溃。

19.漏芦性温,祛恶疮毒,补血排脓,生肌长肉。

20.藜芦味苦,疗疮瘙痒,白癜头疮,翳除目朗。

21.白芨味苦,功专收敛,肿毒疮疡,外科最善。

22.蛇床辛苦,下气温中,恶疮疥癞,逐淤祛风。

23.天麻味辛,能驱头眩,小儿惊痫,拘挛瘫痪。

24.白附辛温,治面百病,血痹风疮,中风痰症。

25.全蝎味辛,祛风痰毒,口眼歪斜,风痫发搐。

26.蝉蜕甘平,消风定惊,杀疳除热,退翳侵睛。

27.僵蚕味咸,橡肆诸风惊痫,湿痰喉痹,疮毒瘢痕。

28.蜈蚣味辛,蛇虺恶毒,止痉除邪,堕胎逐瘀。

29.木鳖甘寒,能追疮毒,乳痈腰痛,消肿最速。

30.蜂房咸苦,惊痫锲丛,牙痛肿毒,累疬肺痈。

31.花蛇温毒,瘫痪歪斜,大风疥癞,诸毒称佳。

32.蛇蜕辟恶,能除翳膜,肠痔蛊毒,惊痫抽搐。

33.槐花味苦,痔漏肠风,大肠热痢,更杀蛔虫。

34.鼠粘子辛,能除疮毒,阴疹风热,咽痛可逐。

35.茵陈味苦,退疸除黄,泻湿利水,清热为凉。

36.红花辛温,最消瘀热,多则通经,少则养血。

37.蔓荆子苦,头痛能医,拘挛湿痹,泪眼可除。

38.兜铃苦寒,能熏痔漏,定喘消痰,肺热久嗽。

39.百合味甘,安心定胆,止嗽消浮,痈疽可啖。

40.秦艽微寒,除湿荣筋,肢节风痛,下血骨蒸。

41.紫菀苦辛,痰喘咳逆,肺痈吐脓,寒热并济。

42.款花甘温,理肺消痰,肺痈咳喘,补劳除烦。

43.金沸草寒,消痰止嗽,明目祛风,逐水尤妙。

44.桑皮甘辛,止嗽定喘,泻肺火邪,其功不少。

45.杏仁温苦,风寒喘嗽,大肠气闭,便难切要。

46.乌梅酸温,收敛肺气,止渴生津,善除热利。

47.瓜蒌仁寒,宁嗽化痰,伤寒结胸,解渴止烦。

48.密蒙花甘,主能明目,虚翳青盲,服之速效。

49.菊花味甘,除热祛风,头晕目赤,收泪有功。

50.木贼味甘,益肝退翳,能止月经,更消积聚。

51.决明子甘,能祛肝热,目痛收泪,仍止鼻血。

52.犀角酸寒,化毒辟邪,解热止血,消肿毒蛇。

53.羚羊角寒,明目清肝,却惊解毒,神智能安。

54.龟甲味甘,滋阴补肾,逐瘀续筋,更医颅卤。

55.鳖甲酸平,劳嗽骨蒸,散瘀消肿,祛痞除崩。

56.海蛤味咸,清热化痰,胸痛水肿,坚软结散。

57.桑上寄生,风湿腰痛,安胎止崩,疮疡亦用。

58.火麻味甘,下乳催生,润肠通结,小水能行。

59.山豆根苦,疗咽肿痛,敷蛇虫伤,可救急用。

60.益母草甘,女科为主,产后胎前,生新祛瘀。

灵芝:固本祛邪,神仙上药。 人参:每天吃一点, 健康 延年好福。

山楂:消食化瘀的好手。 黄芪:首屈一指的补气要药。

生姜:御百邪,助阳气,散一身寒湿。 甘草:养人又养颜,平民百姓的补益药。

花椒:麻辣医生.中药驱寒很有性格。 菊花:现代人最佳保肝茶饮。

白茅根:凉血止血的草根太医。 薏苡仁:不是珍珠胜似珍珠。

当归:养血圣物,保女人一生平安。 红花:活血养颜的女人花。

艾草:天然 养生 “舒肤佳”。 芦荟:埃及艳后靠它征服世界。

白芨:草药里的美白仙子。 葛根:解热生津的“女人参”。

白芍:养阴补血的女性知音。 杏仁:润养肌肤,容颜不老白嫩嫩。

益母草:女皇武则天的驻颜美容师。 雪莲花:冰山来客养出花样年华。

玉簪花:养血祛斑,像花一样美丽无瑕。

三七:起死回生“金不换”。 芡实:对脾肾忠心耿耿的水中仙子。

杜仲:双向调节血压第一药。 女贞子:补肝益肾,完美的天人合一。

枸杞子:古人的四季 养生 不老丹。 冬虫夏草:世间有、天上无的阴阳双补药。

何首乌:温补肾阳,再活5百年还是黑发飘飘。

菟丝子:温和补养,在妈妈的肚子里就可以开始。

桔梗:让大长今微笑的止咳药膳。 桃仁:最擅长活血祛瘀、润肠通便。

紫苏:散寒暖胃,吃海鲜绝对少不了它。 槟榔:消食化积,南药第一名。

茱萸:外用降血压的最佳选择。 大蓟:无论外用还是内服,都是止血良药。

卷柏:消炎止血的还魂草。 款冬:久咳不愈肺寒患者的首选良药。

蒲黄:可以降血脂的花粉。 冬桑叶:止盗汗、自汗之妙品。

板蓝根:治感冒的经典药方。 罗汉果:可以降血糖的甜果子。

南瓜子:每天吃一把,不用担心前列腺。 石菖蒲:善入心经,冠心病患者的福音。

仙鹤草:让人迅速恢复体力。 落地生根:傣家跌打损伤圣药。

酒大黄茯苓半夏石斛功效(大黄和茯苓一起用吗)-第1张图片-石斛站

中草药:石斛的功效与作用

石斛

(《本经》)

【异名】林兰、禁生(《本经》),杜兰、石蓫(《别录》),金钗花、千年润(《纲目》),黄草(《药物出产辨》),吊兰花(《中国药植志》)。

【来源】为兰科植物金钗石斛或其多种同属植物的茎。

【植物形态】①金钗石斛(《本草衍义》)

多年生附生草本,高30~50厘米。茎丛生,直立,直径1~1.3厘米,黄绿色,多节简拆仿,节间长2.5~3.5厘米。叶无柄,近革质,常3~5片生于茎的上端;叶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6~12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钝,有偏斜状的凹缺,叶脉平行,通常9条,叶鞘紧抱于节间,长1.5~2.7厘米。总状花序自茎节生出,通常具花2~3朵;苞片膜质,小,卵形;花甚大,下垂,直径6~8厘米;花萼及花瓣白色,末端呈淡红色;萼片3,中萼片离生,两侧萼片斜生于蕊柱足上,几相等,长圆形,长3.5~4.5厘米,宽1.2~1.5厘米,先端急尖或钝形;花瓣卵状长圆形或椭圆形,与萼片几等长,宽2.1~2.5厘米,唇瓣生于蕊柱足的前方,近圆卵形,长4~4.5厘米,宽3~3.5厘米,先端圆形,基部有短爪,下半部向上反卷包围蕊柱,两面被茸毛,近基部的中央有一块深紫色的斑点;合蕊柱高6~7毫米,连足部长约12毫米;雄蕊呈圆锥状,花药2室,长约3毫米,花粉块4,蜡质。蒴果。花期5~6月。

附生于高山岩石或森林中的树干上。分布四川、贵州、云南、湖北、广西、台湾等地。此外,各地御洞尚有栽培。

②长爪石斛

与上种近似,主要区别为本种茎的节间膝曲或明显地加粗,因此全形稍呈连珠状;花淡紫色。

分布广西、广东、台湾等地。

铁皮石斛,又名:霍山石斛

茎丛生,直立,高5~30厘米,径约5毫米,圆柱形,基部稍细,绿色并带紫色;多节,节间长1~2厘米。叶少数,生于茎上部,无柄;叶片近卵形、卵状长圆形或近长圆形,长5~7厘米,宽1.5~2厘米,先端急尖而有偏斜状的凹缺,带革质;叶鞘膜质,紧抱节间,灰色,似不清洁状,干后深灰色。总状花序生于无叶茎的上部节上,长达6厘米,花2~5朵;苞片钻状,长5毫米左右;花淡黄绿色,草黄色或淡黄色,直径3.5~4厘米;萼片3,长约19毫米,中央萼片长圆状披针形,两侧萼片长圆状三角形,基部稍向前伸和蕊柱足连生成极短的蕊柱跟;侧生花瓣长圆形,与萼片几等长,唇瓣长圆状卵形,长约15毫米,宽约9毫米,先端急尖,中央具许多紫色或褐紫色斑点,两边反卷包围蕊柱;合蕊柱高3~3.5毫米,连足部长约10毫米;雄蕊卵形,白色,有四棱,花粉块4,稍黄色。蒴果长圆形,长约2.5厘米,有三棱。

分布安徽、浙江、陕西、山西、河南、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④细茎石斛,拦纤又名:铜皮石斛,细黄草。

与铁皮石斛很相似。茎高10~20厘米。叶长圆状披针形,长2.5~4厘米,宽7~10毫米,先端钝;叶鞘非灰色不清洁状。总状花序具花2~4朵;花淡黄绿色,直径约2厘米;中央萼片线状披针形,两侧萼片稍带镰刀形;唇瓣黄绿色,中央有1褐色的斑点。

分布浙江、安徽、广西、云南等地;

⑤重唇石斛

茎直立,高25~50厘米。节间长2.5~3.5厘米;叶鞘紧抱节间,几与节间等长。总状花序生花1~3朵,下垂;花淡紫堇色,直径2~3厘米;萼片近卵形,侧生一对较中央一片稍狭,并略呈镰刀形;花瓣长圆形,唇瓣比两侧花瓣短,下陷呈短舟形,内被柔毛,先端有一突尖;合蕊柱很短,前方被长柔毛;花药深紫色。

分布广西、广东等地。

⑥钩状石斛

茎直立,较细,高达60厘米。叶互生;无柄;线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7~8厘米,宽15~20毫米,先端渐尖。总状花序较短,生花1~6朵;花白色,径2.5~3厘米;中央萼片卵形,长20毫米,宽6毫米,先端锐尖,侧生一对稍偏斜,蕊柱跟短囊状;花瓣长圆形,长18毫米,先端锐尖,唇瓣广卵形,长12毫米,3浅裂,急尖而先端有凹头;合蕊柱前方被毛;花丝细,花药有乳状突起。

分布福建、广东等地。

⑦广东石斛,又名:铜皮兰。

茎直立,圆柱形,细瘦,高15~30厘米。叶线状长圆形,长3~5厘米,宽8~12毫米,先端钝或急尖,有偏斜状凹缺。花白色,开后经日即变黄色,有香气,直径约7厘米,通常1~2朵生于茎的上部;中央1片花萼长圆状披针形,侧生1对萼片披针形;花瓣椭圆状长圆形,唇瓣狭卵形,基部有鲜绿色斑点;合蕊柱短;雄蕊近圆形,具有乳状突起。

分布广西、广东等地。

⑧细叶石斛

茎直立,细,高15~30厘米,直径3~6毫米,节间长约2.5厘米,有的节上生出细小的分枝。叶天柄;线形,长4~8厘米,宽4~6毫米,先端钝,有偏斜的微凹缺。总状花序腋生,生花1~2朵;花黄色下垂;苞片卵状;总花梗长8~12毫米;萼片与花瓣几同形,长圆形;唇瓣3浅裂,基部有1短阔的爪;合蕊柱高4~4.5毫米。花期7月。

生于高山。分布广西、云南、四川等地。

⑨罗河石斛,又名:小黄草。

茎直立,圆柱形,细皮,高25~27厘米,节间长1.3~2.3厘米。叶鞘膜质,管状,抱茎;叶长圆形,长3.5~6厘米,宽1~1.5厘米,两端均尖。花黄色,数朵单生于无叶的茎的上部;中央萼片椭圆形,两侧萼片斜椭圆形;花瓣椭圆形,唇瓣倒卵形,铺平时长2厘米,宽1.7厘米,有肉质乳突状突起,前缘有不规则锯齿;合蕊柱高3.5毫米,蕊柱足长7毫米。花期6月。

附生于山谷的岩石上。分布广西。

⑩美花石斛

茎圆柱形,高10~15厘米,直径5~7毫米,基部略细。叶无柄,长圆状披针形,长4~6厘米,宽1.2~1.8厘米。花单生;淡粉红色;苞片小;中央萼片长圆状披针形,两侧萼片近筒形,蕊柱跟囊状;花瓣椭圆形,唇瓣3浅裂,先端微凹或近圆形,边缘流苏状,中央被毛;合蕊柱极短。

分布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⑾小美石斛,又名:矮石斛、黑节草。

茎呈假鳞茎状,纺锤形,高4~7.5厘米,中间直径约1.5厘米,通常3节,外被黑色长硬毛。叶2~4枚,长圆形或椭圆次长圆形,长2~5厘米,宽1~1.8厘米,先端急尖,具偏斜的微凹头。总状花序生于有叶的茎上;花白色,1~3朵,总花梗长1.8~2厘米;中央萼片椭圆状长圆形,两侧萼片近三角形,蕊柱跟广囊状;花瓣卵状长圆形,唇瓣3裂,中央裂片倒心形,两侧裂片近圆形;合蕊柱高5~6毫米。

分布云南。

【采集】全年均可采挖,但以秋后采挖者质量好。采回后如保存鲜用时,在春、秋季则应及时栽培于细砂石中,放置阴湿处,经常浇水使根部保持湿润。在冬天应平放于竹筐内,上盖蒲包,但应注意空气流通。干石斛一般系将鲜石斛剪去须根,洗净,晒干或烘干;在广西地区先用开水烫过,趁热边搓边晒(或烘)至全郎干燥为止。耳环石斛:加工时,拣长约4厘米的鲜石斛,修去部分须根,洗净,晾干,然后放入铁锅内,均匀炒至柔软,趁热搓去薄膜状叶鞘,放置略通风处,两天后置于有细眼的铅皮盘内,下面用适当的微火,在离盘约一尺处,微微加温,用手使之弯成螺旋形或弹簧状,再晾干,如此反复进行2~3次,至干燥为止。

【药材】本品因品种及加工方法不同,通常分为金钗石斛、黄草石斛、小黄草石斛、耳环石斛及鲜石斛等效种。

①金钗石斛

为植物金钗石斛的加工品。干燥茎长约20~45厘米,直径约1~1.5厘米,基部为圆柱形,中部及上部为扁圆柱形,茎节微向左右弯曲,表面金黄色而微带绿色,有光泽,具纵沟纹,节明显,棕色,有时节部稍膨大,节间长约2.5~3厘米,向上渐短。体轻而质致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散布有深色的小点。气无,味苦,嚼之带粘性。以身长、色金黄、质致密、有光泽者为佳。

②黄草石斛

为铁皮石斛、罗河石斛、广东石斛、细茎石斛等的加工品。干燥茎长一般在30厘米以上,直径约3~5毫米,圆柱形,略弯曲,表面金黄色而略带绿色,有光泽,具深纵沟纹,节明显,节间长约2~3.5厘米。横切的厚片断面类圆形,边缘有多数角棱,形成齿轮状,中间散布有类白色小点。气无,味微苦,嚼之略带粘性。以条匀、金黄色、致密者为佳。

③小黄草石斛

为美花石斛、罗河石斛、细叶石斛的加工品。干燥茎长一般在30厘米以下,直径约2~2毫米,多弯曲盘绕成团,表面有细密纵纹理,金黄色而略带绿色,有光泽,节间长约1~1.5厘米,断面类圆形,略带粉性。以卷曲、节密、金黄色、富粉质,嚼之有甘凉味、粘性足者为佳。

④耳环石斛

又名:枫斗。为石斛属多种植物的茎经特殊加工制成。一西枫斗,干燥茎扭曲呈螺旋形或弹簧形;一般可见有1~4个旋纹,长约1~1.5厦米,直径约3毫米,一端可见茎基及残留的短须根,称龙头,另一端为茎的尖端,称"凤尾",表面黄绿色,有细纵纹理,节明显或有时不明显。气无;味淡。以条粗肥、旋纹少、有头吊、富粉质者为佳。又以所用原料不同又可分为铁皮枫斗(铁皮石斛制成)、铜皮枫斗(细茎石斛制成)、云南枫斗(小美石斛制成)等。二圆枫斗,用铁皮、细茎、小美等石斛长于8厘米的茎而不适宜加工成西枫斗者,将其剪成5厘米左右的长度,在微火上烘干,同时扭卷成圆形,如钟表发条状。三结子斗,用铁皮石斛的茎节剪断,烘干时打成纽结状。商品枫斗还有直条枫斗、葫芦斗、生川斗、广霍斗等等规格名称。

⑤鲜石斛

金钗型的鲜石斛茎呈稍扁的圆柱形,基部较细,直径约1~1.5厘米,表面黄绿色,光滑,有纵棱,节明显,节上有棕黄色的环,节基部包围有灰色膜质的叶鞘,长度约占节间的1/2。

黄草型的鲜石斛茎呈圆柱形,肉肥厚。常见的有:一铁皮石斛:外皮黑绿色,茎较短壮,粗细均匀,节略弯曲;叶片瓜子形,质厚,叶鞘紧包于节间。嚼之有浓厚粘性,味淡。品质好。二细茎石斛:外皮黄绿色,茎较瘦长,叶亦较长,质薄,叶鞘易剥离,节直。嚼之粘性较薄,味淡。品质较差。三爪兰石斛:外皮绿色,茎粗细不均匀,常两端细,中间粗,叶较长。嚼之有苦味。品质略次。鲜石斛均以青绿色或黄绿色、肥满多汁、嚼之发粘者为佳。

以上各种石斛,主产四川、贵州、广西、广东、云南、湖北。此外,安徽、湖南、江西、福建、浙江、陕西、河南等地亦产。

【化学成分】金钗石斛含石斛碱、石斛胺、石斛次碱、石斛星碱、石斛因碱、6-羟石斛星碱,尚含粘液质、淀粉。细茎石斛含石斛碱、石斛胺及N-甲基石斛碱(季铵盐)。罗河石斛含石斛宁碱。

【炮制】干石斛:取干燥的石斛,用水泡约至八成透,焖润,除去残根及黑枝,切段,撞去薄膜,晒干。鲜石斛:临用时剪下,搓去膜质叶鞘,洗净,剪段。

《雷公炮炙论》:"凡使石斛,先去头土了,酒浸一宿,漉出,于日中曝干,却用酥蒸,从巳至酉,徐徐焙干用。"

【性味】甘淡微咸,寒。

①《本经》:"味甘,平。"

②《吴普本草》:"扁鹊:酸。李当之:寒。"

③《别录》:"无毒。"

④《滇南本草》:"性平,味甘淡。"

⑤《纲目》:"甘淡微咸。"

⑥《药品化义》:"味苦,性凉。"

【归经】入胃、肺,肾经。

①《纲目》:"足太阴脾、足少阴右肾。"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胃、肾二经。"

③《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少阴,亦入手少阴。"

④《药品化义》:"入肺、肾、胃三经。"

【功用主治】生津益胃,清热养阴。治热病伤津,口干烦渴,病后虚热,阴伤目暗。

①《本经》:"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

②《别录》:"益精,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逐皮肤邪热疿气,脚膝疼冷痹弱,定志除惊。"

③《僧深集方》:"囊湿精少,小便余沥者,宜加之。"

④《药性论》:"益气除热。主治男子腰脚软弱,健阳,逐皮肌风痹,骨中久冷,虚损,补肾积精,腰痛,养肾气,益力。"

⑤《日华子本草》:"治虚损劣弱,壮筋骨,暖水脏,益智,平胃气,逐虚邪。"

⑥《本草衍义》:"治胃中虚热。"

⑦《纲目》:"治发热自汗,痈疽排脓内塞。"

⑧《药品化义》:"治肺气久虚,咳嗽不止。"

⑨《本草备要》:"疗梦遗滑精。"

⑩《纲目拾遗》:"清胃除虚热,生津,已劳损,以之代茶,开胃健脾。定惊疗风,能镇涎痰,解暑,甘芳降气。"

⑾《本草再新》:"理胃气,清胃火,除心中烦渴,疗肾经虚热,安神定惊,解盗汗,能散暑。"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须久煎),2~4钱(鲜者0.5~1两);熬膏或入丸、散。

【宜忌】①《本草经集注》:"陆英为之使。恶凝水石、巴豆。畏僵蚕、雷丸。"

②《百草镜》:"惟胃肾有虚热者宜之,虚而无火者忌用。"

【贮藏】干品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鲜品置阴凉潮湿处,防冻。

【选方】①治温热有汗,风热化火,热病伤津,温疟舌苔变黑:鲜石斛三钱,连翘(去心)三钱,天花粉二钱,鲜生地四钱,麦冬(去心)四钱,参叶八分。水煎服。(《时病论》清热保津法)

②治中消:鲜石斛五钱,熟石膏四钱,天花粉三钱,南沙参四钱,麦冬二钱,玉竹四钱,山药三钱,茯苓三钱,广皮一钱,半夏一钱五分。甘蔗三两,煎汤代水。(《医醇腆义》祛烦养胃汤)

③治眼目昼视精明,暮夜昏暗,视不见物,名曰雀目:石斛、仙灵脾各一两,苍术(米泔浸,切,焙)半两。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空心米饮调服,日再。(《圣济总录》石斛散)

④治神水宽大渐散,昏如雾露中行,渐睹空中有黑花,渐睹物成二体,久则光不收,及内障神水淡绿色、淡白色者:天门冬(焙)、人参、茯苓各二两,五味(炒)半两,兔丝子(酒浸)七钱,干菊花七钱,麦门冬一两,熟地黄一两,杏仁七钱半,干山药、枸杞各七钱,牛膝七钱半,生地黄一两,蒺藜、石斛、苁蓉、川芎、炙草、枳壳(麸炒),青葙子、防风、黄连各五钱,草决明八钱,乌犀角半两,羚羊角半两。为细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酒、盐汤任下。(《原机启微》石斛夜光丸)

提醒您:石斛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半夏茯苓汤作用与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半夏茯苓汤--《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旋覆花、陈皮(去瓤.麸炒)、桔梗、白芍药、人参、甘草(微炙赤)、川芎,各半两;熟干地黄(酒浸)、赤茯苓(去皮),各三分;半夏(汤洗十遍.切.焙)一两二分。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妊娠恶阻,心中愦闷,头目眩运,四肢怠隋,百节烦疼,胸膈痰逆,呕吐恶心,嫌闻食气,好咸酸,多卧少起,全不进食。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半,生姜四片,同煎至八分,去渣,稍热服,食前服。次服茯苓圆,即痰水消除,便能食。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半夏茯苓汤--《备急千金要方》卷二

【处方】半夏12克,茯苓、干地黄各6克,橘皮、人参、芍药、旋复花、芎藭、桔梗、甘草各9克,细辛3克,生姜12克。

【制法】上十二味,哎咀。

【功能主治】化痰和胃,益气养血。主治妊娠气血两虚,痰饮内停,胃气不和,致患恶阻,肢节烦疼,胸膈痰逆,呕吐恶心,嫌闻食气,嗜食酸咸,多卧少起,全不进食。

【用法用量】以水400毫升,煮取320毫升,分二次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二

半夏茯苓汤--《得效》卷十四

【处方】半夏(汤洗)1两,白茯苓(去皮)1两,陈皮(去白)1两,白术1两,丁香5钱,缩砂5钱,粉草3钱。

【制法】上锉散。

【功能主治】产前胸中宿有痰饮,产后多致眩晕。

【用法用量】每服4钱,加生姜3片,乌梅1个,水煎,食前温服。

【摘录】《得效》卷十四

半夏茯苓汤--《千金》卷二

【别名】半夏散、半夏汤

【处方】半夏30铢,茯苓18铢,干地黄18铢,橘皮12铢,细辛12铢,人参12铢,芍药12铢,旋覆花12铢,芎藭12铢,桔梗12铢,甘草12铢,生姜30铢。

【功能主治】妊娠阻病,心中愦闷,空烦吐逆,恶闻食气,头眩重,四肢百节疼烦沉重,多卧少起,恶寒汗出,疲极黄瘦。

【用法用量】半夏散(《圣惠》卷七十五)、半夏汤(《圣济总录》卷一五四)。1方中桔梗,《医心方》卷二十二引《产经》作「泽泻」。《圣济总录》有大枣。2本方方名,《玉机微义》引作「茯苓半夏汤」。若病阻,积月日不得治,及服药冷热失候,病变客热烦渴,口生疮者,去橘皮、细辛,加前胡、知母各12铢;若变冷下痢者,去干地黄,入桂心12铢;若食少胃中虚,生热,大便闭塞,小便赤少者,宜加大黄18铢,去地黄,加黄芩6铢。

【注意】忌生冷醋滑油腻、菘菜、海藻。

【各家论述】1.《医方考》:是方半夏、生姜能开胃而醒脾;地黄、芍药、芎藭能养阴而益血;人参、茯苓,甘草能和中而益气;及橘皮、桔梗、旋覆、细辛皆辛甘调气之品,可以平恶逆之气而进饮食者也。或问半夏为妊娠所忌,奈何用之?余曰:昔人恐久用而燥阴液,故云忌尔;若有恶阻之证,则在所必用也,故孙真人方之圣者也,其养胎之剂,用半夏者盖五方焉。2.《千金方衍义》:方用人参鼓坦让舞二陈之制,以运痰止呕,兼旋覆、桔梗以升散结气,芎、芍、地黄以保护荣血,用细辛者协济芎、地以升血分经脉窍隧之邪也。倘服后烦热下痢或二便闭塞,是必兼理客气,其加桂心,加大黄,当效前大黄丸及后方茯苓丸之制,庞安常言桂不伤胎,且熬令黑,则专散气而无壮火食气之患,大黄熬黑,但能泄热,而无苦寒伤中之虑,世俗每谓半夏辛散,胎未形成时,为之切禁。若妊娠肥盛多痰者,不去其痰,则胎不安。瘠多火者,不清其火,则胎不稳。时师咸谓黄芩、白术为安胎专药,孰知半夏、大黄、桂心有安胎妙用乎!历观《千金》诸方,每以大黄同姜、桂任补益之用,人参协消、黄佐克敌之功,余岩不由《千金》之门,何以求应变之策耶?

【摘录】《千金》卷二

半夏茯苓汤--《外台》卷七引《小品方》

【处方】半夏5两(洗),生姜5两,茯苓3两,旋覆花1两,陈橘皮2两,人参2两,桔梗2两,芍药2两,甘草(炙)2两,桂心1两。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气,心下汪洋,嘈烦,或水鸣多唾,口清水自出,胁肋急胀,痛不欲食,其脉喜沉弦细迟。

【用法用量】以水9升,煮取3升,分3服。欲得利者竖信御,加大黄;须微调者,用干地黄;病有先时喜水下者,加白术3两,除旋覆花;若大便不调,宜加大黄及干地黄,并用3两。

【注意】忌羊肉、饧、酢物、生葱、猪肉、海藻、菘菜。

【摘录】《外台》卷七引《小品方》

半夏茯苓汤--《圣济总录》卷四十二

【处方】半夏(汤洗7遍去滑,焙干)3两,赤茯苓(去黑皮)3两,麦门冬(去心,焙)3两,酸枣仁桂(去粗皮)2两,黄芩(去黑心)2两,远志(去心)2两,人参2两,甘草(炙,锉)1两半。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谋虑不决,胆气上溢,虚热口苦,神思不爽。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5片,秫米1匙头许,同煎至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二

半夏茯苓汤--《伤寒大白》卷三

【处方】熟半夏、白茯苓。

【功能主治】头汗,中焦闭塞,则周身不能敷布,但头有汗。

【摘录】《伤寒大白》卷三

半夏茯苓汤--《叶氏女科》卷二

【处方】白术(蜜炙)1钱,半夏(汤泡,炒黄)1钱,陈皮1钱,砂仁1钱(炒),茯苓2钱5分,炙甘草5分,生姜3片,大枣2个,乌梅1个。

【功能主治】妊娠恶阻,痰涎壅滞。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叶氏女科》卷二

半夏茯苓汤--《金匮翼》卷五

【处方】半夏2钱,赤苓1钱,陈皮(去白)5分,甘草5分,黄芩5分,生姜3片。

【功能主治】热痰,呕逆头痛。

【用法用量】煎作1服。

【摘录】《金匮翼》卷五

半夏茯苓汤--《产育保庆》卷上

【处方】半夏(汤洗)3两,茯苓1两,熟地1两,陈皮6钱,细辛6钱,苏叶6钱,川芎6钱,人参6钱,芍药6钱,桔梗6钱,甘草6钱。

【功能主治】产后眩晕,胸中宿有痰饮,阻病不除,产后多致眩晕,又血盛气弱,气不使血,逆而上攻。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大钱,水2盏,加生姜7片,煎7分,去滓,空心服。有客热烦渴,口生疮者,去陈皮、细辛,加前胡、知母;腹冷下利者,去地黄,入桂心(炒);胃中虚热,大便秘,小便涩,加大黄1两8钱,去地黄,加黄芩6钱。

【摘录】《产育保庆》卷上

半夏茯苓汤--《妇人良方》卷十二引张氏方

【别名】茯苓半夏汤

【处方】半夏(泡洗7次,炒黄)2两半,陈皮2两半,白茯苓2两,缩砂仁1两,甘草4两。

【功能主治】妊娠痰逆不思食

妊娠恶阻,恶闻食气,胸膈痰逆,呕吐恶心。

【用法用量】茯苓半夏汤(《赤水玄珠》卷二十一)。

【摘录】《妇人良方》卷十二引张氏方

半夏茯苓汤--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见《外台》卷二

【处方】半夏3两(洗),秫米1斗,茯苓4两。

【功能主治】大病愈后,虚烦不得眠,腹中疼痛,懊恼。

【用法用量】以千里流水1石,扬之万遍,澄取2斗半,合煮诸药得5升,分5服。

【摘录】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见《外台》卷二

在中草药中有哪些常常联合一起使用的 药对子?比如 :乳香、没药

麻黄 桂枝 5~10 g 解表发汗,适用于风寒表实证。

荆芥 防风 10g 祛风解表,适用于感冒表证。 温服后宜盖被避风半小时

辛夷 苍耳子 10g 散风寒、通鼻窍,适用于鼻渊病。

葱白 豆豉 3~7个;10g 外感表证轻浅者。 服后避风

菊花 桑叶 10g 疏散风热,适用于风热表证。

大黄 芒硝 生用10g;后下冲入10g 阳明之燥热实证。 为祛邪之重剂,只宜暂用,中病即止。 石膏 知母

代赭石 石膏 。 鲜芦根 鲜竹叶 60g;30g甘草 桔梗 3~5g(清炙炒用);桐中州金银花 连翘 10~15g。 田基黄 垂盆癸子 土贝母 鱼腥草 野荞麦根 虎杖 红藤

黄连 黄芩 黄连 山栀 3g(吞服)、5~10g

(煎服);10g 清心肝之火,适用于心肝火旺所致血证、不寐。 专治心肝火旺。

黄柏 知母 各10g 治疗盆腔湿热盛、肾阴亏之证型。

鲜石斛 鲜生地 各30g 清热养阴,适用于温病中后期。 煎后代茶、温病中后期。

赤芍 丹皮 各10g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适用于血瘀血热证。 仅适用于血瘀热之轻证。

皂荚 明矾 1g;0.5g 减肥、祛痰、降脂,适用于痰湿过盛之肥胖病。 1. 服2. 药期长,3. 需3个月以上。

4. 需控制动物脂肪的摄入量。

鲜茅根 茅花 30g;5~10g 清热、止血、生津,味甘而不泥膈性寒而不碍胃、利水而不伤阴,适用于阴虚火旺之血证。

藿香 佩兰 各10g 化湿解暑,适用于湿困脾胃、暑湿中阻之病症。

藿香 猪胆汁 丸剂吞服,10g/bid 清胆通窍,适用于鼻渊病。 症状消失后需再服一周方能消去病根。

生姜 枳实 各10g 消痞除痰,适用于痰气郁结之胸痹。

制半夏 干姜 10~15g;2~8g 散寒化饮、降逆止呕,适用于寒饮呕吐、胃痛。

石菖蒲 远志 5~10g(干)10~20g(鲜);5~10g 宁心、化痰,适用于心虚挟痰之心悸、少寐病证。

石菖蒲 制南星 10~15g(干)、30g(鲜);5~10g 醒脑开窍、解郁化痰,适用于痰浊内闭之神昏、痰湿内阻之闭经。

制半夏 茯苓 10~15g;15g 化饮降逆、渗湿利水,适用于痰饮上逆所致眩悸、咳喘。 此药对与半夏、威灵仙局蔽药对相比,均能祛痰燥湿,彼药对长于消,用于痰饮内聚;此药对长于利,用于痰饮上逆。

浮萍 木贼草 10g;6g 祛风、利水、退肿,适用于风水病。

蝼蛄 蟋蟀 2~5只(煎服)、1~2只(吞服)

利水退肿,适用于鼓胀腹水。

茯苓 猪苓

路路通 地龙 。

马鞭草 王不留行

石打穿 刘寄奴

槟榔 茯苓皮

蜈蚣 白花蛇

祛风、通络、除痹,适用于久痹病。

1. 金钱白花蛇(白花蛇之幼体)效果更佳。

2. 此药对与蜈蚣、当归药对相比,3. 均有通络治病效用,4. 彼药对之扶正祛邪较佳,5. 此药对之通络搜邪力培亮强。

威灵仙 葛根 各10g 通络祛风、解痉止痛,适用于颈椎病之颈项强痛并证。

海桐皮 豨签草 10~15g 祛风湿,适用于风湿痹病。

附子 肉桂 5~10g(先煎);1.5~3g(煎服)、1~1.5g(吞服)

温阳祛寒,适用于命门火衰证。

主治命门火衰。

附子 干姜 3~10g(先煎);2~8g 温阳祛寒、温补脾肾,适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之里虚寒证。 脾肾阳虚适用。

桂枝 附子 5~10g;10g(先煎) 温阳固表、温阳化气,适用于风湿表虚证、肾阳不足之腰痛。

枣仁 柏子仁 养心安神,适用于血虚失眠证。

龙骨 牡蛎 20~30g 镇惊、收敛,适用于肝阳上亢之惊、痫病,滑泄不止诸证。 重镇心肝è生用

固摄收涩è锻用

磁石 珍珠母 各30g,

旋覆花 代赭石。

全蝎 蜈蚣 6只;

地龙 僵蚕 各10g

川芎 露蜂房 10~15g;10g 散风止痛,适用于剧烈的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仅可治标,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全蝎 露蜂房 1.5~3g(煎服)、0.5~1g(吞服);3~10g

适用于邪躆脉络、久治不愈之病证。

有毒,只宜暂用,不能久服。

僵蚕 蝉衣 3~8g;3~6g 祛风除疹,适用于风热瘾疹之病证。

代赭石 牛膝 30g(先煎);10~15g 滋补肝肾、降逆下行,适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耳鸣。

陈皮 青皮 10g;5~10g 理气健脾,适用于肝胃气郁之脘痞病证。 效果较小。

枳实 厚朴 除胀消痞,适用于气滞湿阻之痞满证。 效果较大。

香附 川楝子 各10g 理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之脘协痛、痛经病。 治气分郁滞。

延胡索 川楝子 各10g 理气、活血、止痛,适用于气滞血瘀之脘腹痛。 治气滞血瘀。长于止痛。

柴胡 郁金 3~10g;10~15g 行气活血,适用于气血瘀滞之协痛、闭经病。 长于疏泄。

川楝子 路路通 各10g 疏肝通络,适用于肝郁之疝气。

槟榔 沈香 10g;1~3g(煎服后下)、0.5~1g(研磨冲服)

理气降逆,适用于气滞气逆证。 药力峻猛。

小茴香 沈香 1~3g;后下、3~5g(煎服)、2~3g(吞服研磨)

理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之腹痛。 药力和缓。

莪术 三棱 各10g 行气散血,适用于血瘀气滞症瘕病。

鸡内金 三棱 3~8g;3~10g 消症瘕、通月经,适用于血瘀型闭茎、症瘕。 要节房欲、忌冷物、勿劳乏,坚持数月才能奏效。

桃仁 红花 10g;5~10g 濡润行散、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证。

五灵脂 蒲黄 5~10g(入丸、散用);5~10g(包煎) 利湿祛瘀,适用于瘀湿相兼证。 祛瘀之力大于利湿之功。

泽兰 益母草 10~15g;20~30g 活血调经、利尿退肿,适用于血瘀挟湿的鼓胀、闭经病。 此药对药性平和,有久服不伤正之特点。

乳香 没药 5~10g 活血止痛,适用于血瘀痛证,特别是跌打损伤痛证。 此药对味苦气浊,易致恶心呕吐,有胃病史者慎用。

三七 血竭 3~5g;5g 祛瘀止痛,适用于血瘀型血证。

水蛭 (虫亡)虫 3~5g(煎服)、1~2g(研磨吞服) 破血消症,适用于血积症块、妇人血积经闭。 为峻猛破血药,孕妇禁用,体质虚者应加入益气养血药。

麦芽 谷芽 10~15g(炒用) 消食健脾,适用于食积不化。 此药对含脢量较高,若炒焦则降低脢的活力,影响其疗效,故以微炒为好。

款冬 紫菀 各10g 适用于凉燥咳嗽证。

牡蛎 玄参 30g(生用);15g

软坚散结、消匿(ㄌㄨㄛˊ)廮,适用于阴虚挟痰热之(ㄌㄨㄛˊ)廮证。

威灵仙 制半夏 各10g

祛痰涤饮,适用于痰饮、湿痰壅滞之咳胀、肺胀病。 此药对与半夏、茯苓药对相比,均能祛痰燥湿,此药对长于消,用于痰饮内聚;彼药对长于利,用于痰饮上逆。

党参 黄耆 各10~15g 益气、补脾肺,适用于脾肺气虚证。

桂枝 黄耆 5~10g;10~15g 补益卫阳之虚、中气不足,适用于血痹、中虚挟寒之脘痛病证。 有温阳补中之效。

桂枝 人参 5~10g;10~30g 通阳补气、宣阳化阴,适用于营卫不和虚寒证。

生姜 大枣 3~6g;10~30g 在表可以调和营卫、扶正祛邪;在里则温补脾胃;适用于风寒、风湿表虚证及中虚脘痛。

熟地 当归 10~15g;10g 养血填精,适用于精血不足证。

熟地 白芍 10~15g;10g

补血填精,适用于精血虚弱证。 此药对主静守纯养,阳气未衰,脾运尚健时,方为合适。

当归 丹参 10g(温炒);15~20g 补血活血通经,适用于闭经、月经过少病。

鸡内金 白术 3~10g;10~15g 补脾健胃,适用于脾胃虚弱之病证。

蜈蚣 当归 1~3g(吞服效佳);10~15g

扶正养血、祛风通络,适用于虚痹证。 此药对与蜈蚣、白花蛇药对相比,均有通络治病效用,此药对之扶正祛邪较佳,彼药对之通络搜邪力强。

附子 人参 30g(先煎);10g(浓煎) 大温大补、回阳救脱,适用于阳气欲脱病证。

玉竹 生地 10g;15g 滋阴养津,适用于肺阴亏损之干咳、阴虚津涸之消渴、阴亏失养之痹证。 此药对为纯阴药对,胃阳尚健时可用之,否则需和他药配合。

麦冬 天冬 各10g 滋养肺胃肾之阴,适用于阴虚之消渴、干咳病。 胃家素寒者应慎用。

何首乌 仙灵脾 10~15g(2~3个月) 平补肾中阴阳、生精强身,可用于精子异常之不孕证。

益智仁 补骨脂 各10g 收涩、温脾肾,适用于脾肾阳虚之泄泄、劳淋。

蛤蚧 紫河车 1~1.5g;1.5~3g 补益肺肾,适用于久哮、久喘劳嗽之病证。 哮喘久嗽之病证,以正虚标实为多,故使用时应加些祛邪药。

菟丝子 杞子 各10~15g 平补肾中阴阳,适用于肾精不足证。

山茱萸 山药 10~15g;10g 益肾涩精,适用于男子肾虚遗精、女子肾虚带下。 以不热不燥、补而不滞、能补能涩为特点。

仙灵脾 仙茅 各10g

温补肾阳、兴阳道,适用于肾阳不足之男子阳萎、女子宫寒不孕证。 1. 和蛇床子、石楠叶药对相比,2. 药性较缓。

3. 和肉苁蓉、巴戟天药对相比,4. 均有补肾助阳之用,5. 彼药对温补柔润,6. 此药对温补燥烈。

蛇床子 石楠叶

温补肾阳、兴阳道,适用于肾阳不足之男子阳萎、女子宫寒不孕证。 1. 和仙灵脾、仙茅药对相比,2. 药性较峻。

3. 宜暂用,4. 不5. 宜久服,6. 久用宜加苁蓉、锁阳温润之药物。

肉苁蓉 巴戟天

补肾助阳,有温而不燥,补而不峻之优,适用于肾虚证。 和仙灵脾、仙茅药对相比,均有补肾助阳之用,此药对温补柔润,彼药对温补燥烈。

覆盆子 紫石英 10g;10~15g 暖宫补肾、固精止带,适用于肾阳虚寒证。

鹿角 巴戟天 3~10g(煎服)、1~2g(吞服);10g 益肾助阳、温通督脉、填补精血,适用于肾督阳虚病证。 须防伤阴之弊。

以下由中国医药学院医学系第39届许太乙同学所整理

相须药对

药对名称 剂 量 适 应 症 其 他

紫河车 鹿角 5g;3g 填补精血,温补肾督。适用于肾督阳虚,精血亏乏之证。 阴虚有火者禁用

赤石脂 禹余粮 10-20g 涩肠,固崩漏、带下,适用于久泄、崩漏、带下之病证 仅供收涩之用,若脾肾两虚者,加上培补脾肾之药。

木蝴蝶 凤凰衣 3g;5g 润咽喉,开音。适用于音喑病,对慢性喉炎、声带小节失音尤为适宜。

硼砂 乌梅 1-2g;5g

止呕,适用于胃虚之呕吐,而尤适宜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呕吐。

柴胡 升麻 3-8g 升举阳气。适用于气陷证

槟榔 常山 10g (常山酒蒸炒熟) 截疟,并能缓和胃肠,顺胃气,引药下行,避免单用常山截疟有呕吐之弊。适用于湿疟。 发作前二小时服用较好。

槟榔 南瓜子 30g;30-60g 杀虫,适用于蛔虫、绦虫、姜片虫、线虫等肠道寄生虫病。 临卧一次,次日早 晨再服一次为宜。

葛花 枳椇子 10g 醒脾解酒毒,适用于酒毒引起的病证。 病情重者,尚需在辨证前提下加 入适宜方药。

威灵仙 金钱草 10-30g;30-50g 利胆排石,适用于胆结石、胆囊炎病。 用于肾结石,亦有较好疗效。

黄芩 白术 10g 安胎,适用于脾虚胎热之胎动不安。 剂量要度量脾虚、胎热程度而定。

二、相反药对

(一)扶正祛邪相反药对

桂枝 白术 10g 1. 营卫,2. 发汗止汗,3. 有扶正祛邪之妙。适用于太阳中风病及表虚客邪之证。

2.白芍剂量倍于桂枝组成药对,功擅调和阴阳,和中止痛,适用于太阳病误下腹痛、血虚挟寒之脘腹痛。

黄耆 防风 10-15g;10g 补气固表,祛风解表。有固表不恋邪,解表不伤正之妙。适用于体虚感冒。

附子 麻黄 3-5g;10g(先煎20分) 温阳解表,内温真阳,外散风寒,补中有发,发中有补。

薄荷 玉竹 5-8g(后下);10-15g 育阴清热解表,适用于阴虚体质的风热表证。

人参 石膏 1:3(党参、太子参10g;石膏30g) 益气清热,有补虚不恋邪,清热不伤正之妙,适用于热盛津伤或温病余热未清损及津气的病证。 病重正气欲脱者,用别直参或西洋参为宜。

五味子 制大黄

6g;10-15g 滋肝阳、清湿热、降血清转氨酉每,降后无反跳。有益肝不恋湿热,祛邪不伤正之妙。适用于虚实夹杂证见单项血清转胺酉每增高证。

生地 黄柏 15g;10g 清热泻火,滋补肾阴,有滋肾不恋邪之优,适用于肾虚挟湿热之痿痹病。

当归 大黄 10g;生大黄5-10g;制大黄10g 养血祛痰,适用于血虚血瘀证。

黄耆 葶苈子 10-15g 益气泻肺,补泻兼行、寒温并调、升降同施之妙,适用于肺虚痰盛之肺胀、心悸证。

白术 泽泻 10g:20g 健脾涤饮,适用于饮邪眩晕病证。

牡蛎 椿根皮 生、煅牡蛎并用各30g:10-20g 养阴清热,愈带止崩。既清下焦湿热以祛邪,又养肝肾以固涩,有养阴不滞邪,祛邪不耗阴之优。适用于阴虚湿热下注之崩带病证。

山药 牡蛎 生、煅各30g:30-60g 清热而无苦寒伤脾之害,养阴却无滋腻泥膈之虑,止泄又无兜涩恋邪之虞。有扶正不滋邪,祛邪不伤正之优。适用于脾肾阴亏,开阖失职之泄泻。 煎汤代茶,频频服之

山茱萸 石韦 10g;10-15g 消除蛋白尿作用。摄精泄浊,消除蛋白尿,有开阖既济之妙,有摄精不恋邪,泄浊不伤肾之优,适用于虚实夹杂型慢性肾炎患者。

黄耆 防己 10-15g;肿偏上,木防己15g,肿偏下,汉防己15g 利水消肿,适用于脾虚水湿壅滞之肿胀。

白术 枳实 10g 消痞除胀利湿,有祛邪不伤正,健脾不碍邪之优。

白术 槟榔 白术成人剂量30g以上。3:1若不足此比例,服后有腹痛之副作用

通利大便,有补脾胃不碍气运,助气机不伤脾胃的双相调节作用。 须空腹服药,每日二次,一次250ml以上,服后多饮开水,效果更佳。

党参 石菖蒲 10-15g;石菖蒲干者10g,鲜者15-20g 强心益气,化湿开窍,有补不恋邪,通不伤正之妙,适用于气虚挟痰湿之胸痹。 心气虚甚者,别直参易党参。

太子参 合欢皮 10-15g;10g 调畅心脉,益气和阴,有益气养阴不窒气机,解郁和血不伤气阴之妙。适用于气机郁结,气阴两亏之胸痹病。

鸡血藤 海风藤 10-15g;15g 除痹通络,既祛风湿,又补血行血,扶正兼祛邪,适用于虚实相兼痹病。

益智仁 萆薢 3-10g;10-15g 泄浊摄精,有分利不伤肾,固摄不恋邪之优,适用于虚实夹杂之白浊、遗尿、遗精等病证。

黄耆 槟榔 黄耆生用10-15g;8-10g 益气退肿,有行水退肿不伤正,益气固表不留邪之优。 初服时有腹痛、耕动不舒之感,此乃正邪相搏之征,毋需更药,继续服之即效。

白术 莪术 10-15g;10g 既理气又补气,既破血又利湿,适用于气虚血瘀及血瘀湿阻之鼓胀、闭经等病证。

人参 莱菔子 人参改用党参10-15g;莱菔子10g 益气消积化痰。有补不碍邪,消不伤正之妙,适用于脾虚食积气滞、肺虚痰气阻塞之喘咳。

白芍 赤芍 无 养血祛瘀,柔肝泄肝,适用于阴亏挟瘀之胁痛。

楮实 丹参 10g 纠正心律,既能补肾养血,以填不足之阴,又能活血通络,以疏络脉之瘀,有标本兼治、扶正祛邪之功,适用于老年心律不齐。

生地 地骨皮 10-15g;10g 补肾滋阴,凉血调经,有滋其不足,清其有余,适用于阴虚血热型的月经先期或月经过少之病证。

锁阳 忍冬藤 10g;10-15g 滋阴清热通络,有滋肾润燥不恋邪,清热通络不伤正之妙。适用于肾虚挟热之痿证。

龟版 铁扫帚 15g;30g 益肾清湿热,有祛邪不伤正,滋阴不恋邪之优。适用于慢性肾炎正虚邪实型。

鹿角霜 地鳖虫 6g;10-15g 温补肾阳,祛瘀止痛之力 甚宏,适用于肾亏挟瘀之腰痛。 用此药对治疗腰肌劳损、腰椎骨质增生症,疗效显著。

鳖甲 穿山甲 鳖甲先煎15g;10g 消症除积聚,适用于症块积聚病。

续断 川山膝 10-15g;8-12g 补肝肾,祛瘀通经,适用于肾亏挟之腰痛、闭经病证。

桑寄生 丝瓜络 无 补肝肾,通脉络,有补而不滞,通不伤正之优,适用于肾虚络脉不和之腰腿痛病证。

阿胶 黄连 10-15g;黄连吞服1-2g,煎3-5g 育阴清热,水火既济,有使心火下降、肾水上济之功,适用于水亏火炽所致不寐。

阿胶 石膏 10-15g;15-20g 养阴润肺,清热润燥,适用于温燥客肺之病证。

(二)寒热相反药对

石膏 麻黄 肺热轻者3:1;肺热重者5:1 宣肺止咳,清热定喘,有宣肺止喘无蕴热之弊,清肺泻热无冰伏之优,适用于肺热咳喘病证。

石膏 桂枝 10-30g先煎;5-10g 一在表祛风清热、无温通助邪、寒凉抑遏之弊;二在里既能清热降逆,又能温化水饮。适用于风湿热病、胃热挟寒饮病。

羚羊角 桂枝 0.3-1研末吞服;3-4.5g 清郁闭之热结,散外来之寒邪,适用于寒热夹杂之痹病。 羚羊角可用10倍山羊角代用煎服。

大黄 附子 寒实便秘、关格病大便秘者,生大黄后下5-10g,;10g 温通大便,利尿泌浊,有温阳不助邪,通便不伤正之妙,适用于寒实便秘或肾阳不足,湿浊上泛之关格病。 关格病大便通者以制大黄易生大黄10g

黄连 吴萸 6:1 清泄肝火。黄连配吴萸,能直达肝经,以防格拒;吴萸伍黄连,能发挥止痛、引热下行之特长,又避药物之热性,适用于肝火郁结之胁痛。

龟板 鹿角 以熬膏为宜,各5g开水冲服 阴阳两补,生精血,强精骨,适用于阴阳两亏之痿证。 每日加别直参2g效果更佳。脾胃运化力弱者慎服。

瓜蒌 薤白 10g 宣畅气机,消除痰浊,适用于痰浊阻滞,阳气不通之胸痹。

黄连 干姜 5g 辛开苦降,清热燥湿,有清热不恋湿,祛湿不助热之妙,适用于湿热互结之呕吐。 加黄芩、吴萸效果更佳。

黄芩 制半夏 8-10g;10g 辛开苦降,清热降逆止痢,适用于湿热所致的呕吐、下痢证。 常加用黄连、厚朴增其辛开苦降之功。

黄连 制半夏 黄连吞服3g,煎服3-5g;10g 清热降逆,消痞止痛,适用于湿热互结之胸痹。 常加用黄芩、干姜之类,疗效更佳。

(三)升降相反药对

肉桂 黄连 1:10 辛开苦降,交通心肾,引火归元,有「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之妙,适用于心肾失交之不寐。 此类病人应忌烟酒辛辣之物,服一至二个月后,才能根除。

柴胡 黄芩 8-10g;10g 和解少阳,有解表又清,升沟又降浊之妙,适用于少阳经寒热或少阳经发热。 临床用于胆囊炎、胆结石发热,效果尚佳。

柴胡 制半夏 外感5-10g、内伤2-5g;10g 一在外感病中能解表清里;二在内伤杂病中能升清降浊。

佩兰 钩藤 10g(新鲜者加倍);10-15g后下 降肝阳,升清阳,有升清不助阳上越,降肝不恋浊之妙。适用于肝阳挟湿浊之头痛。

白蒺藜 骨碎补 10g 沈降补肾不碍疏肝,升散肝热不碍滋肾特点适,适用于肾虚肝热之牙痛。

桔梗 櫍榔 3-6g;6-10g 宣三焦气机,利水祛湿,有升降既济之妙,适用于湿脚气,风水病证。

葛根 槟榔 10g 理顺升降。适用于升降失调之脘腹胀、泄泻病证。

荆芥 大黄 10g;10-15g 使气化能下及,腑气能通畅,故可治大小便不通。

夏枯草 牡蛎 10g;生牡蛎30g 敛阴不致郁结,升散不耗阴液,有升降既济、除邪匡正之妙。适用于肝阴亏损、风阳上扰之头痛病。

麻黄 地龙 3-4.5g;9-12g 宣肺平喘,有升降既济、开合适度之妙,适用于痰浊阻塞气道之哮喘病。

(四)润燥相反药对

杏仁 制半夏 10g 润肺止咳,燥湿化痰,润燥相济,有润肺不恋湿,燥湿不伤阴之优,适用于肺燥脾湿之咳嗽。

玄参 苍术 10g 治夜盲,有寒温润燥相济之妙。

生地 苍术 15g;10g 滋阴燥湿,有滋阴不碍湿,燥湿不伤阴之优,适用于阴虚挟湿之痿病。

麦冬 制半夏 10-15g;5g 养胃阴、降呕逆,适用于胃阴亏损之呕吐病。

(五)散敛相反药对

细辛 五味子 2-4.5g;5g 温肺化饮,止咳平喘,一散一敛,有散不伤正,收不留邪之优。适用于寒饮伏肺之哮喘病。

干姜 五味子 3-5g;5-8g 温肺祛饮,止咳平喘,散敛既济,有宣肺不伤肺气,温肺不耗肺津之妙,适用于寒饮咳喘之病证。

(六)其它相反药对

桂枝 炙甘草 5-10g;3-5g 温通心阳,适用于心气虚寒证。

白芍 炙甘草 30g少则效差;3-5g 酸甘化阴,适用于拘急性疼痛。

槟榔 丹参 10g;15g 行气活血通络,适用于气滞血瘀之病证。

桂枝 当归 5-10g;10g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适用于血虚挟寒证。

蜈蚣 白芥子 1-3g;5-10g 搜风涤痰,对疑难痼疾有一定疗效。适用于风痰挟瘀之头痛,痰瘀阻络之痛风、腰腿痛、中风、面瘫、淋巴结肿大、慢性腰肌劳损。

威灵仙 地龙 10g 既清外侵风湿热之邪,又除内蕴瘀血之患,适用于中风后遗症之半身不遂之病。

黄连 木香 3-6g;5-8g 治痢。

三、相使药对

附子 磁石 10-30g;30g(均先煎30分钟) 附子得磁石之使,功擅温肾潜阳,有温下之力,而无热上之弊,适用于阳虚浮火上越之证。

茯苓 桂枝 15-30g;3-5g 只治里不治表。茯苓得桂枝之使,功擅温阳涤饮,适用于痰饮病。

饴糖 桂枝 30-60g;5-10g 饴糖得桂枝之使,功擅甘温建中,缓急止痛。适用于中虚脘痛之病证。

石菖蒲 郁金 鲜者10-15g;5-10g 菖蒲得郁金之使,开窗之力益宏,适用于湿温病痰浊蒙敝心包、杂病惊痫、失眠等神态失常病证。

石菖蒲 川贝母 10-15g;1-2g 石菖蒲得川贝母之使,开窍之力尤宏,适用于急性热病之神昏。

吴萸 槟榔 3g;10g

理气止痛,祛寒利湿,适用于气滞挟寒之脘腹痛、寒湿脚气。

鸡内金 槟榔 消食积炒制10g、排结石生用3g吞服;10g 鸡内金得槟榔之使,功擅消食排食,适用于食滞脘腹、胆囊或尿路结石。

大黄 桃仁 酒炒10g;10g 大黄得桃仁之使,功擅祛瘀攻积,适用于血瘀实证。

栀子 豆豉 10g 栀子得豆豉之使,清热除烦之功尤胜,适用于胸中郁热证。 患者挟有痰涎,服后可能出现呕吐。

鸡内金 柴胡 8-10g;2g 鸡内金得柴胡之使,功擅消肝经症瘕,适用于肝积肥气。 左胁肋症块之病证临床表现有病史长、病机复杂的特点,用此药对时尚需加入相应方药,效果更佳。

代赭石 党参 30g,浓汁频频灌服。 代赭石得党参之使,药力直趋于下,功擅利产达生,适用于气虚难。 此药对虽可预防难产之用,预产期前一周服药,连服一周,能缩短产程。

黄耆 茯苓皮 15-20g;30g 黄耆得茯苓皮之使,功擅益气健脾利水,适用于脾虚水肿证。

石膏 牛膝 (先煎)30g;10g 石膏得牛膝之使,功擅引胃火下行,适用于胃热牙痛。 患者虽无脘腹拒按,但大便数日未解,此因腑气不通,加槟榔、大黄,有助于胃热下泄。

石膏 升麻 (先煎) 30-45g;5-10g 石膏得升麻之使,功擅升清胃火,适用于胃经郁火之牙痛。

标签: 酒大黄茯苓半夏石斛功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